如是

philosophyreflectioninner self

The act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as it appears

我在現實生活中,不太會去講太深入的話題。
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自己——年輕的時候說太多,後來結果也不太好。
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慢慢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與課題。
有些事情,我懂就好,不必讓別人也懂。

希望別人採用自己的做法,那也是一種放不下的執念。
我不再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干涉別人的因果。
於是我學會退一步,看著每個人以自己的節奏生活、失敗、重生。
那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尊重——對他者,也對命運。

人與人之間,其實像不同的小說。
每一次對話都是翻頁,我從別人的故事裡讀到不同版本的現實,
也從自己的故事裡,看見那些被時間留下的筆跡。

有時候我想,我們能看見的,只是「山的正面」。
我們以為那就是全部——一大片樹、一片綠,
卻忘了,山的另一面,也正在以它的方式存在著。
也許世界從來不是要被「看懂」的,而是要被「感受」的。

我常被說「想太多」。
但我知道,那不是壞事。
想太多,是我與這個世界保持距離的方式。
那讓我得以在無法控制的現實裡,
保留一點屬於自己的節奏,一點能靜下來思考的空間。

於是我漸漸明白,理解並不等於改變。
有時候,理解只是靜靜看著——
讓他人做他該做的夢,讓世界以它的節奏轉動。

我不再追求確定,也不再尋找唯一的真理。
因為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樣,
而我想做的,只是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看見差異」的人。

也許這就是我所信仰的哲學:
不是去掌握世界,而是溫柔地理解它。
不是追問「為什麼」,而是靜靜地對自己說:
——原來如此。


我不再追求確定,也不再尋找唯一的真理。因為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樣,而我想做的,只是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看見差異的人。

You can read more about our research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