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介護士制度比台灣更專業

societyjapancare systemreflection

Care as a mirror of society

今天早上騎車上學時,看到一位年輕女性推著一台車。
我下意識以為那是老人坐的輪椅,
靠近一看,竟然是嬰兒車。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
這樣的反應,其實反映了台灣街頭與日本街頭的不同風景。

在台灣,我們常看到外籍看護推著老人出門散步;
但在日本,這樣的畫面相對少。
因為兩國的長照制度,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 日本:制度化的專業長照

自 2000 年實施〈介護保險法〉以來,
日本建立了全民共同負擔的長照保險制度。
介護士需接受 450 小時以上訓練 並通過 國家考試
平均月薪約 25~35 萬日圓(新台幣約 5~8 萬)
屬於受社會尊重的專業職。


🇹🇼 台灣:仍以外籍看護為主

自 2017 年推動「長照 2.0」政策,以《長期照顧服務法》為核心,
主要由政府編列預算、以稅收支應。
照顧服務員僅需 90 小時訓練 即可上工,
平均薪資約 3~4 萬元新台幣
制度仍以 外籍看護 為主,
2024 年全台約有 26 萬名外籍家庭看護工


這樣的結構差異,
讓日本的老人多由機構或專業介護士照顧,
家屬較能安心,也減少照護暴力的疑慮;
而台灣則時有外傭逃跑或不當對待的新聞,
顯示出制度與監督仍需加強。


日本的影視作品中,
介護士常被描繪成在 辛苦與尊嚴之間掙扎 的人。
他們的溫柔背後,是沉重卻真誠的責任感。

也許,一個人推著誰出門,
就能看出一個社會正面臨哪一個生命階段。


照顧,不只是勞動。
它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社會如何理解老去、尊嚴與責任。

日本街頭的介護士
🎬 《ケアニン~あなたでよかった~》(Care Nin:有你真好,2017) 一名年輕介護士,從一開始的不情願,到逐漸理解「照護不只是工作」。 他學會的不是如何照顧身體,而是如何陪伴一段生命。